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6079 人浏览分享

“花木兰”是亳州人

[复制链接]
兜风 发表于 2011-12-5 09:48:5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巾帼英雄花木兰在维护民族独立中,曾立下赫赫战功,不愧是中华民族的光辉典范,顶天立地的英雄。她的名字已成为中国姑娘的化身,女中豪杰的代名词。木兰的不朽业绩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千百年来,有关木兰的身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有关史料记载,花木兰应为亳州人。现编发对花木兰身世有深入研究的李绍义所写的有关花木兰的考证文章,以飨读者。

木兰是何地人

  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无确载,因此,木兰之争历代有之。

    最早言及木兰籍贯的是东晋末、南北朝初的何承天(370-447),他在《姓苑》一书中言木兰任城人。他认为木兰姓木,乃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之后。端木氏曾因避仇而改姓木。子贡原籍鲁国,即今曲阜一带,东晋南北朝时,曲阜曾属任城郡,所以何承天称木兰是任城人,不过此说学术界并不认可。

    当前争议最激烈的有安徽亳州、河南虞城、湖北黄陂、陕西延安四个地方。虞城由娘娘庙改为木兰庙,再附会为木兰家乡;黄陂由木兰树称木兰山,建木兰庙,再附会为木兰故里;延安在黄河西边百余里,也可“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那里有座万花山,也被附会为木兰故里。以上三地都认为木兰是隋朝或唐朝人。众所周知,《木兰辞》在汉代就流传在民间了,南朝僧人智匠还将其编入《古今乐录》,木兰其人怎么可能出现在南北朝之后呢?

    木兰亳州人之说主要有下列根据:

(一)明代,由皇帝御批的《大明一统志》载:“木兰姓魏,亳州人。尝代父戍完(县),唐封孝烈将军。”
(二)清代,《大清一统志》引《大明一统志》云:“木兰姓魏,亳州人。汉文帝时,匈奴寇北边,发内郡戍之。木兰代父为戍卒,以功为小校,所戍是完县,故完人祀之。孝烈将军,唐所封也。”
(三)明清以来的《凤阳府志》、《颍州府志》、《保定府志》异口同声,均言“木兰姓魏,亳州人。”《归德府志》云:“木兰,亳之谯人也。”
(四)古代《亳州志》、《完县志》均言:“木兰姓魏,亳州人。”
(五)清代由皇帝钦定的大型图书《古今图书集成》内言“木兰姓魏,亳州人。”
(六)明代巡按御史(皇家史官,自称柱下史)何出光曾作《木兰祠赛神曲》12首,他在序文中说:“木兰,亳人,魏氏女。”
(七)完县(今名顺平县)木兰祠元代碑刻《汉孝烈将军记》言:“神姓魏,字木兰,亳州人。”
(八)木兰戍边燕山,《燕山丛录》一书对木兰的记载较为详细,云:“完县东门外有孝烈庙,榜曰孝烈将军。”《大清一统志》引《大明一统志》云:“县东或云即木兰女尝代父戍此。唐封孝烈将军。”有古碑称曰:“木兰姓魏,亳州人。”
(九)历代学者,如元代学者达世安、明代学者朱国桢、明代诗人吴姚奎等,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白无误地称:“木兰姓魏,亳州人。”
(十)木兰家乡亳州及木兰戍边之地燕山一带均有很多传说,不约而同地认为:木兰是汉代人,从军的背景是匈奴犯境。

  至于木兰籍贯,或言亳州人,或言“拥军还谯”、“谯人也”等,都有力地印证了木兰故里是亳州。

    综上所述,从皇上钦定的国家志书到四个府志、两个县志,从历代学者著作及各种有关碑刻等等,均言木兰是亳州人,这与那些附会之说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木兰是何时人

  木兰生活的时代,有三种说法:一是汉代;二是南北朝;三是隋唐。由于《木兰诗》最早见于南朝陈代,由于何承天《姓苑》中也曾提到木兰,依此推断,木兰生活的时代不会晚于南北朝,不会晚于何承天。试想:在何承天那个时候,木兰之名已蜚声海内,说明木兰生活的年代要比何承天早得多。隋唐和南北朝之说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木兰汉代之说有无根据呢?

    木兰曾戍边燕山,在燕山南麓的河北省完县,自古以来都有祭祀木兰的庙宇。那里至今尚存一块元代碑刻,题曰《汉孝烈将军记》。碑文开头说:

    “神姓魏,字木兰,亳州人……”

    《汉孝烈将军记》碑立于元宁宗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四月吉日,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记载木兰事迹的碑刻。据《完县志》记载,完县人民敬祀木兰由来已久,元碑所记不过是承袭前人的旧说而已。

    明代御史何出光曾为完县木兰祠作《木兰祠赛神曲》12首并序,勒碑嵌于木兰祠大殿西墙。他在序文中说:

  “将军,亳人,魏氏女。汉文帝时,老上寇边,帝亲征,大括民兵,殆可空国。将军以父老,不任授甲,身伪其子以行,转战燕山。完为古曲逆,当燕山之麓,将军百战收其地,土人庙祀之。”

    明代保定知府石麟,在《重修汉孝烈将军庙》中说:“汉孝烈将军,唐时追封也。文帝时建首功,载书史,而孝烈颠末,且复见于汉之词(辞)唐之歌元之记焉。”石麟的话是有根据的。“元之记”即指元碑《汉孝烈将军记》,“唐之歌”是指唐代诗人韦元甫之《木兰歌》,“汉之词(辞)”就是《木兰辞》,它在汉代以民歌的形式流传于民间。

    韦元甫之《木兰歌》凡四十四句,诗中说:“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千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夜袭燕支氐,更擭于阗羌。”所说的燕支,即燕支山,在匈奴境内。印证了木兰从军的背景是汉与匈奴的战争。

    再看唐代李冗《独异志》中的《木兰从军》:“古有女木兰者,代其父从征,身备戎装,凡十三年,同伙之卒不知其是女儿。”唐代就称木兰为“古人”,可见她出生久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独异志》中的奇闻轶事,均按时代的先后排列。李冗把木兰排在汉代人物之中,绝非偶然。

    宋代刘壎《隐居通义》中说:“古乐府中,《木兰诗》(又称《木兰辞》)有高致,盖世传曹子建作,似矣!”此说虽无佐证,但从“木兰亳人”一说中可知,木兰和曹植是同乡人(同为谯人)。曹植曾见《木兰辞》并作修饰是可能的。

再看汉初兵制:

  “汉调兵之制,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二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年六十五衰老,乃得免为庶民,就田里。汉民凡在官三十二年,自二十三以上为正卒。每岁当给郡县官一月之役。其不役者,为钱二千入于官,以雇庸者。”(《文献通考·兵考二》)

    由此可知,当时木兰父虽年迈,但未超过六十五岁,所以不能免征。这是木兰代父从军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看汉代的孝道:


  整个汉朝,尤其汉文帝时,特别提倡孝道,这对木兰代父从军有着相当影响。所谓孝廉,就是汉初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名。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直到汉武帝时方合称孝廉。汉文帝本身就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任用孔武为博士,提倡以孝治天下。之后,孔武的儿子孔安国还编了一部《孝经》。在元代郭守敬编的《二十四孝》中,汉代人就占了一半,除汉文帝外,较有名的如郭巨、王祥、黄香、董永、丁兰、王褒等。提倡孝道虽然贯穿于整个汉代,甚至延至三国、两晋,但尤以汉文帝时为最。在那样“以孝为先”的社会风气里,出现了诸如“缇萦救父”、“木兰从军”那样的孝事也就不难理解了。


木兰有无其人

  自古至今均有人认为,木兰不过是一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而实无其人。理由是,木兰其人最早见于《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正史无载。这种看法是不确切的。 

    其一,木兰其人不是最早见于《木兰诗》,而是远在《木兰诗》问世之前就有人提到木兰了。众所周知,《木兰诗》最早见于南朝陈代智匠所编的《古今乐录》中,而生于东晋末、南北朝初期的著名学者何承天(370-447),在其《姓苑》一书中就已经提到木兰。《姓苑》说:“木兰,任城人。”关于这一点,宋邓名世在其《古今姓氏书辨正》中曾经引正,清代张澍在《姓氏寻源》中也曾提及,今《中国人名大辞典》亦援引此说。何承天卒年比南朝陈代(557-589)尚早一百多年。这就是说,在《木兰诗》问世前一百多年,就有人提到木兰了,怎么能说木兰其人最早见于《木兰诗》呢?

    至于祭祀木兰的庙宇,至迟在唐代就出现了,晚唐诗人杜牧还写过一首《题木兰庙》的诗。在中国,为纯文学作品中人物立庙是没有的。所以曾疑《木兰诗》为“寓言”的宋代学者程大昌看到杜牧的诗,在其所著《演繁露》中惊叹:“观杜牧此诗,既有庙貌,又曾作女郎,则诚有其人矣!异哉!”

    再者,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尤其是在《木兰诗》出现前后的一段历史时期中,诗歌中的所谓“文艺形象”,几乎均有其真实的“模特儿”。如代父赎罪的缇萦,为宗报仇的秦女休和庞娥亲,李波小妹、焦仲卿和刘兰芝,及杜甫《丹青引》中的曹霸、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杨贵妃等等,历史上均有其人,为什么《木兰诗》中的木兰就一定例外呢?我们不能拿现代的文学创作来衡量古代。

    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说:“北朝有《木兰诗》一篇,足够压倒南北两朝全部士族诗人。”又说,“可能有一个女儿,曾代老父从过一次军,这自然是非常动人的奇迹。民间歌颂这个英雄女儿,逐渐扩充成大篇,修改成精品。诗中描写的木兰,确实表现了中国妇女的英雄气概和高洁道德。”这里,范老不但没有否定木兰其人的真实性,而且还猜度到《木兰诗》的形成过程。

(来自:亳州花戏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1

粉丝

818

主题

QQ|关于我们|商务合作|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亳州家园网 ( 皖ICP备14014694号-1 )

GMT+8, 2024-11-24 02:47 , Processed in 0.39955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z X3.4

© 2010-2023 bozhoubb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