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8873 人浏览分享

孙骁骥:要不是因为996,你不会这么穷

[复制链接]
兜风 发表于 2019-4-18 10:50:1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关于996,这是最近国内的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从互联网大佬到普通公司员工,大家都在对这个话题发表意见。但说到最后,每个人都在抱怨工时太长。

  孙老师认识很多工作强度远高于996的人,也认识很多工作强度远低于996的人。一个人每周的工时,取决于他所从事的行业和岗位,你不可能要求一个公务员和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有相同的工作节奏。

  但是,如果全民都提倡996工作制,每家公司都在比谁加班加的更多,这个时候,整体的经济肯定是出了问题。在今天这个变得越来越像生产车间的社会里,强推996工作制,恐怕才是人们普遍贫穷的原因。

  996工作制是工业时代的陈旧思维

  996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既累不死,也活不舒服”的状态。

  每天工作十二小时,连续工作六天,这确实是比普通工作的强度更大。但是比起真正高强度的工作,例如金融、传媒、企业管理等等岗位,每周七天连轴转是常有的事情,996的强度反而显得并不是那么难以接受。至少,你还能勉强保证基本的睡眠时间。

  然而,一个不分行业被强行要求996工作制的人,其实是被限制在了一个毫无自主权的位置。他就好像流水线上的机械手臂一样,日复一日按照生产效率来被考核。

  令人感到非常有趣的事实是:一方面我们现在成天鼓噪说中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经济时代,产业结构在进行升级。但与此同时,我们却还在讨论996工作制这种落后的问题。
 
  这就好比我们全社会都在宣称中国进入了“素质教育”时代,然而全民却都在疯狂的给孩子补习数理化,所有的家长都在讨论说,还要给孩子补多少课才能提高他的考分。

  这难道不是一种讽刺吗?

  讽刺的地方在于:在一个互联网经济遍地,产业结构“升级”不断的地方,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依然是一个传统工业社会的概念——996工作制。这就像是一剂清醒剂在提醒我们,不管表面上如何宣传打扮,中国经济的本质依然是一个大型流水车间,大部分职场人士相当于活体的机械手臂。

  我突然想到一句口号:“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如果把“干”字换成“学”字,这句职场口号就立马变得和高考口号一模一样。

  实际上,两者都是旨在培养人的单一能力。中国的高考是在培养人的单一做题能力,中国的职场是在培养员工单一的计件加工和搬砖能力。

  如果职场人士做的事情类型都差不多、都属于流程化的“流水线装配”、都可以被量化计算,那么996工作制就是最适合的考核方式。

  毕竟,当劳动类型趋同的时候,劳动的时间就成了业绩的重要参考指标。这,就是中国的现实。

  “无形资本”时代,再提996就落伍了

  稍了解管理学常识的人就知道,所谓的996工作制,脱胎于工业时代的古典管理理论。

  例如著名的弗雷德里克·泰勒在1911年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就是把工人作为生产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采用定时定量的方式来进行考核。

  所谓的古典管理理论,其实是一种把人视为“活体机器”的理论。美国学者西蒙和马奇在《组织》一书中提出,“泰勒式管理”属于一种“机械人”的管理模式。它把员工看作是接受指令、进行生产作业的被动工具,而不是创造性的劳动者。

  可想而知,在种模式之下,员工的劳动越来越单调,除了不停的重复劳动他几乎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做。

  996的管理模式也脱胎于此,这是一种单向度的时间管理方法。在粗放式生产的工业时代,这种办法行之有效。但是,我们身处的时代还是一个粗放型的大工业时代吗?显然不是了。996工作制已经跟不上产业升级的节奏。

  当今的资本主义实际上已从由劳动力和厂房组成的“有形资本时代”进化为了由创意和专利构成的“无形资本时代”。

  学者哈斯克尔和维斯莱克(300382,诊股)在《无资本的资本主义》(Capitalism without Capital)一书中指出: “无形资产”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无形资本包括创意、知识、艺术的内容,它们被广泛运用在软件、品牌设计和网络等等方面。

  实际上,无形资本所占新增投资的比例,几十年来已经逐渐超过了有形资产(劳动力和厂房)的投资比例。在美国,两者此消彼长的趋势非常明显。

  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们的工作不仅存在量的差距,更存在质的区别。这显然不能以“工作时间”作为考核与衡量的标准。

  创意、技术、设计、新的观念和思维,这些东西都不可能被时间“考核”出来。我们反而需要留给企业和个人大量的时间去慢慢培养出这种极具价值的“无形资本”。但显然,进入“经济新常态”的中国并没有能力和意愿进入“无形资本”的时代。

  中国的企业文化依然停留在前互联网时代,具有典型的工业文明特征。这说明了中国经济一系列的“自我脱节”:想做的和能做的是脱节的;宣传的和实际的是脱节的;管理方法和人性本身是脱节的。

  996是怎么把人变穷的?

  有人会说,作者是杞人忧天,现在中国创造已经取代了中国制造。以后的自动化时代,人也不需要那么累每天干12个小时了。大家都躺着享受,真舒服。

  拜托,你还是醒醒,看看现实吧。

  所谓的中国“创造”,其中一个表现就是专利数量的激增。这几年,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屡屡居于全球第一,中兴华为经常位居PCT专利申请量前二。

  不过,根据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披露,虽然专利申请数量巨大,但中国签订专利许可的仅占专利授权比例的2%。在全球创新百强企业中,极少有中国企业入榜。

  这一切都暴露了中国经济创新程度严重不足的现实,而创新一旦不足,就只能靠员工搬砖来弥补了。

  实际上,经济的“寒冬”时节来临,企业生存不下去的时候它是没有心思搞发明创新的,它只会想办法搞员工,用各种高压式的激励和考核来压榨员工的时间,榨干剩余价值。996,就是用来干这件事情的一种工具。

  996通常与心灵鸡汤和脑残培训联系到一起。不知大伙有没有发现,这几年随着中国经济下行,民营企业越来越办不下去,因此,打着各种幌子的企业培训变多了:今天一个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思维,明天一个西方管理思想课程,各种流派的培训团队纷纷粉墨登场,轮流来培养团队玩命干活的精神。

  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越干越穷。商业的发展并不是依靠每天“早请示晚汇报”,“朗读弟子规”,“弘扬传统文化”就可以搞得好的。这无法弥补中国工业化程度不足、教育与产业需求错配、产业与消费需求错配的现实。

  可以说,中国的经济结构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在一个原本就错误的体系上继续努力奋斗,最后结果只能是以更快的速度陷入困境。

  在错误的行业996、在错误的时间996、在错误的工作岗位上996,绝对无法令你变富有,而只会让你的价值不断贬值。它更像是一种转移视线的催眠曲,让人在“奋斗就能成功”的幻觉中继续做梦,而不是去刨根问底,思考经济存在的真正问题。

  说到底,996就是经济在“退无可退”之后一种“条件反射”式的表现,看似积极,实则悲观。很多企业别无选择,也只能是随大流。

  996的热点,能持续多久呢?关于它的讨论,又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实质的益处呢?恐怕,这次大家又是逮着一个话题发泄情绪,随后一哄而散,什么也没能改变。(来源:金融界网站)

  标签:亳州论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1

粉丝

818

主题

QQ|关于我们|商务合作|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亳州家园网 ( 皖ICP备14014694号-1 )

GMT+8, 2024-11-24 13:50 , Processed in 0.16467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z X3.4

© 2010-2023 bozhoubb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