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5012 人浏览分享

涡阳敬老院一老人网上找到失散亲人

[复制链接]
ibz 发表于 2015-7-28 15: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涡阳敬老院一老人网上找到失散亲人

  “叔,最近身体还好吧?中午吃的什么呀?”12月1日下午,住在涡阳县标里镇敬老院的五保老人郭炳友又接到了侄女的问候电话,高兴得合不拢嘴。因为,今年9月份,郭炳友与侄女宋爱琴在失散了60余年后终于在涡阳再次团聚,电话如今已经成为他们亲情的纽带。

  失散时只有十几岁,再次见面两人已然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他们的团圆还要归功于标里镇敬老院因获得“全国敬老文明号”而发布在网络上的一条信息。

  逃荒要饭,被迫将侄女送给他人

  这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团聚,对于涡阳县标里镇敬老院来说是件大喜事。敬老院为两位老人举办了“团圆祝贺会”,祝愿他们能够在古稀之年再次团聚。60年前,两人在饥寒交迫的无奈中被迫分离。如今两位老人,一位78岁,一位75岁,相聚后泪眼婆娑。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郭炳友家十分贫穷,当时他只有15岁。父母、哥嫂相继去世,撇下仅小自己3岁的侄女与他相依为命。郭炳友说,那时如果还留在家乡的话只能被活活饿死。年幼的郭炳友就带着侄女一路逃荒要饭去了山西。在山西三原县,郭炳友因实在无法养活侄女,就把侄女送给了当地一户姓宋的人家。之后,他又一路要饭回到了涡阳县标里镇夏庄村老家。

  少小离家,只记得家乡叫“标里社”

  多年来,郭炳友因为穷,没能结婚成家。过了1960年,郭炳友手中有了一点闲钱,生活状况也逐渐好转,开始去山西接侄女回家,但是没有找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越来越大,郭炳友对侄女的牵挂也渐渐地淡化了。2008年,涡阳县标里镇敬老院建成后,郭炳友因为是五保户,被标里镇政府安置到敬老院居住。

  宋爱琴说,她原名叫郭爱琴,被送给宋姓人家后,就改名宋爱琴。自从留在山西三原县以后,她一直想念着自己的叔父,人在哪里?是否还活在人世?

  宋爱琴当年随着叔父逃荒要饭时也只有十二三岁,因为年龄小,除了记得叔父的名字和自己老家是个叫“标里社(公社)”的地方外,其他什么都不知道,又因为没有线索和联系方式,所以一直没有叔父的音信。宋爱琴这么多年来经常和儿女说,叔父当时是自己唯一的亲人,如果没有叔父,自己可能早饿死了。她还经常念叨,要是叔父还活着一定是个五保户,因为家里穷,肯定结不起婚,如果是五保户说不定就住在哪里的敬老院。

  上网偶遇,标里敬老院映入眼帘

  宋爱琴的儿女时刻挂记着母亲的心愿,工作之余经常上网搜索敬老院的相关信息,无意中在全国老龄网上发现了2013年“全国敬老文明号”的公开信息中有“安徽省涡阳县标里镇敬老院”的名字,让他们惊喜万分。

  于是,他们经过多方打听,最终找到标里镇敬老院的院长高庆连。高庆连了解情况后,说:“我们敬老院确实有叫郭炳友的五保户,但不知道是不是你们要找的亲人?”随后,高庆连通过电脑把郭炳友的照片和信息发给了宋爱琴老人的儿女,经过宋爱琴的核对,确定正是自己的叔父郭炳友,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当时两人就通了电话。

  打通电话后不到三天,75岁的宋爱琴不顾家人的劝阻毅然从山西三原县来到标里镇敬老院,看望叔父。宋爱琴老人说:“5岁的时候,父母就不在了,要不是叔父哪有我的今天,没想到过了60多年还能与他团聚,真得感谢标里镇敬老院获得了那个荣誉称号让我找到了线索,更谢谢政府替我把叔父照顾得那么好。”

  在标里期间,宋爱琴老人在敬老院负责人的陪伴下,去祭奠了父母。如今宋爱琴老人生活条件好了,本想接郭炳友去山西过段时间,但是考虑到叔父年龄已大,身体不太好经受不住长途跋涉,只好安排儿女经常去看望,而自己则通过电话表达思亲之情。(亳州晚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

关注

3

粉丝

2162

主题

QQ|关于我们|商务合作|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亳州家园网 ( 皖ICP备14014694号-1 )

GMT+8, 2024-5-8 05:18 , Processed in 0.17006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z X3.4

© 2010-2023 bozhoubbs.com